【1346 华皇抵达柏林】-《甲午崛起》
第(2/3)页
最后在历史条件较为成熟的19世纪,德意志最强大的两个诸侯终于可以做出较量了,而普鲁士和奥地利其实最后作出了各自不同的选择也是有原因的——奥地利长期以来成为欧洲基督教文明抗击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侵略扩张的屏障,对喀尔巴阡山到亚得里亚海的东南欧各民族有着深厚的传统感情。其选择的是一个“维也纳多民族帝国”的事业,而非一个“德意志单一民族帝国”的事业,而普鲁士选择后者为自己天命所归则是理所应当的。
为什么是普鲁士统一了德国,而不是其他公国统一德国、
萌总裁认为中世纪的德国没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国;在近代因为宗教纷争而内部分裂,而实力强大的德意志领头邦国都注重在德意志以外扩张;所以德国有可能统一的年代,便只有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民族主义兴起的19世纪,所以19世纪的德意志强邦中为什么是普鲁士来统一。
德意志主流信仰是新教,而新教诸邦中最强大的是普鲁士。不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统一德国的关键在于整合北德意志。
一旦北德意志成了一块,强大的经济潜力发挥出来以后,无论是奥地利还是法国要阻止北德意志统一南德意志都很难了。
普鲁士的地缘条件非常有利,位于东北德意志地区,离法国远所以没有因此过多被法国限制扩张,也没在拿破仑战争中被肢解,整合北德非常方便,在波兰附近有机会参与瓜分波兰壮大实力,也容易获得出海口,即使没有普鲁士,也会有某个强大东北德的新教邦国出来当领头羊整合北德,只要北德意志的主流信仰还是新教,只要能统一北德,最后德国还是会统一,只是可能晚一点罢了。
就当时欧洲的整体环境而言,没有一个能够真正威胁到德国统一的欧洲大国存在,换了拿破仑一世当法皇的时候,试试德国统一看,来一百个俾斯麦也没用。
华皇认为俾斯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欧洲其他国家的合纵连横上,使得德国的统一基本上没有受的别国的影响。
英、法、俄这三个当时欧洲的主要国家,都没有阻止德国人的统一。
德国虽然和法国打了一场普法战争,但拿破仑三世毕竟和他的叔叔老拿破仑差的太远,同时法国以及法军落后的参谋和动员体制也远不是日渐成熟起来的普鲁士军官团和参谋部体制的对手。
普法战争的影响,不光是造就了一个统一的德国,由此带来的法国和德国之间的民族仇恨的延续,一直要用两次世界大战的鲜血才浇醒这两个国家的政治家,合作永远比战争来的好,当然,这也就是在西方的思维体系里面才能实现。
不过,这种思想,华皇认为西方人比东方人先进,要是换做东方,两个超级大国相邻,很难合作。
华皇觉得俾斯麦只是一个政治家,而不是军事强人,俾斯麦非常好的理解了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这一永恒不变得定律,铁血宰相的叫法只不过是表面现象而已,不然也无法解释为何在一战中德国拥有那么强大的战争实力,但是却并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德国的统一,应该是俾斯麦的政治能力,加上德国的运气的完美组合,两者缺一不可。
德国在第二帝国建立之后也没有建立起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而是一个联邦制的帝国。
1871年之后,德国内部仍然存在普鲁士王国、巴伐利亚王国、萨克森王国等等王国、大公国、公国、侯国、自由市等等大小不一的政治实体。
巴伐利亚王国保留了独立的军事管理、邮政、电报和铁路系统,巴伐利亚王国的国旗一直能够和德意志帝国国旗并排悬挂。
德意志第二帝国甚至连正式的帝国政府都没有。
第(2/3)页